Search

【擁抱不完美,好奇「怕別人失望與不開心」的自己】

明明下週就要分享李崇建老師讓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擁抱不完美,好奇「怕別人失望與不開心」的自己】

明明下週就要分享李崇建老師讓我感動不已的《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》線上課程,但我這兩周來卻潛意識地消極逃避,企圖用生活中的庸庸碌碌來遮掩自己內心的不安(譬如費力大掃除、熬夜滑手機,或用念力讓孩子生病?),遲遲沒有動筆。

李崇建老師說,和孩子相處,我們使用好奇來紓解情緒,用關懷來解決問題。

然後,我開始察覺自己內在的小孩最近悶悶不樂。

但我從前沒對這樣的她感覺好奇,最多,只是安撫「沒事,慢慢來。」

直到最近,當我也練習對自己的情緒好奇探問,居然感覺到近日的逃避感來自孩提時代。依稀記得當某件事沒達到奶奶期待,所換來的失望表情,以及一句「露喜啊(台語:很遜)」的無奈。

也因此,後來避免再讓他人失望,我寧可減少嘗試,或在不得不做時而過度戒慎恐懼。

──

周志建心理師說:「為了把過去的自己認回來,於是我選擇說故事……說故事是一種經驗的再經驗。說故事不是無病呻吟、不是自艾自憐、更不是在自我炫耀。說故事是把過去的某個經驗帶到此時此刻,讓我們可以重新經驗它、理解它……當我們再說故事時,過去的經驗就有機會被翻新,並帶出多元而非單一的新詮釋與感受。」

閱讀的那個剎那,我更加明白,為何大學時的愛戀疑惑、海外紮根的徬徨無助、以及後來當母親後的疲憊與擔憂,透過反覆書寫,我竟從中慢慢獲得了療癒。

透過分享,情緒有了新的出口與詮釋;而天涯一角若有人也剛好被同理,又更加彌足珍貴。

今天,一位我很欣賞的文案人林育聖寫道:

「社群網路發展到現在,大家學會的不是分享喜悅很方便,而是讓人痛苦很簡單。」一句話,就可以讓人痛苦一分鐘、一小時、一整天,甚至是一輩子。

最近看時事特別有感。而在當了母親後,我越發感受語言的力量對人的鼓勵能有多大,傷害也能有多深。

我們對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心裏時常因為失望而苛責自己罷?

在我不斷推拖的行為背後,我看見了「害怕讓人失望」的自己;在焦慮無法做好一件事的情緒背後,我看見了「擔心別人會不開心」的自己。

如果孩子這麼想,我會對她說什麼呢?

「我知道你怕別人失望,怕別人不開心。但我看見了你的努力,你看見了嗎?那樣就夠了。真的。」我想我會這麼說。

擁抱自己的不完美,才能讓生命具臻完整。

(圖為周末在小姑家的百香果藤下享受午茶的溫馨時光)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這裡是澳洲吉爾家! 麗莎,生於臺灣八零後。 異鄉遊子,在此紀錄一家四口的生活喜樂與哀愁、以及陪伴孩子學中文的旅程。歡迎你/妳一起和我們啜飲育兒苦水樂事,或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! We are a family of 4: Mum,Dad,Lara, Brandon! Here is the place we share our daily life/ parenting/ Mandarin Learning in Australia. Welcom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have fun with us!
Lisa,生於台灣80後,目前與先生與兩個孩子定居澳洲布里斯本。在此分享澳洲親子生活,些許人生反思,以及陪伴兩個孩子學中文的旅程。
View all posts